感光度:ISO


ISO 是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的縮寫,也就是國際標準組織。在攝影的專有名詞中主要是針對感光材料或是數位感光元件(傳感器) 的感度設定,通常數字越高代表感光能力越強在弱光下還可能手持相機拍攝,但是畫質可能受影響,所以攝影者多少得取捨與判斷。

底片與感光材料的 ISO又被稱為軟片速度(Film Speed),標示主要是 ASA + DIN 。前者是等比級數,後者是等差級數。這個感光度的數字其實是廠商建議值,攝影者在拍攝時或依照自己的測試結果會進行修正,修正後的感光度設定就是所謂的 EI 值。以膠捲底片來說,通常感度越高面的顆粒感或是粒子越明顯,感度越低則相反。高感度顆粒感的畫面甚至成為攝影的視覺語言之一。消費市場所見的底片感度大概從ISO 6~3,200,然而大多數人拍過的底片ISO值多在100~400間。這樣的ISO是自範圍在晴陰天的戶外白天自然光下已可滿足大部分的業餘拍攝環境。至於低感度ISO25以下底片則是專業畫質需求導向的微粒攝影;而高於感度ISO800的多用在報導紀實與新聞攝影等。

在數位相機的感光度設定則是沿用ISO這個名詞,但是在數字上採用ASA等比級數規範。由於感光元件已內建在相機內,因此攝影者只要使用S(TV)、M、A(AV)、P等半自動或手動模式即可隨時視光線強弱調整拍攝的感度以因應環境變化。但是數位相機是採以電壓或是電流增強來增加感光元件的感度,因此當感光度越高時,感光元件溫度會升高,導致拍攝畫面上出現熱燥點(Noise),也就是所謂的雜訊。雜訊的出現自然會干擾畫面的純淨度,若用軟體抹除雜訊則又同時會失去畫面細節,因此測試自己使用的器材的ISO堪用度為攝影者駕馭工具的基本功。

感光元件以CCD製程來說,在低ISO的畫質絕佳,但高ISO則慘不忍睹,而CMOS則相反;當今一味追求高ISO的可用度的狀況下CMOS已成為主流。然而無雜訊就一定是完美影像嗎?攝影師或影像創作者應該著重思考雜訊是否可以成為一種視覺語言,或是使用腳架搭配小光圈慢快門增加畫值並減少高ISO手持拍攝的使用時機,而不是一直把時間花在看新相機的高ISO雜訊表現的測試上。

然而為了商業利益,數位相機的ISO堪用數值和像素數字已成為各家廠商尚業競爭的量化指標,並且不斷推出號稱感度越高的相機用以刺激商業市場消費。時至今日,廠商已經推出ISO 3,276,800 的相機,相信這個數字還會不斷上升。


參考資料

■廠商/書籍

■相關網站:

■相關專有名詞: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