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以往的收錄攝影專有名詞主要都來自洋文與外來語,今天介紹的這個” 吃奶油”則是屬於本土口語而來的名詞術語,是在暗房相關領域沖洗的過程中發展而來的有趣詞彙。

所謂的”吃奶油”,主要是來自底片沖洗時,部分的膠捲在整個沖洗過程中因故沒有跟藥水有任何化學反應造成。由於底片的感光乳劑目視有乳白的視覺感,在已經被化學沖洗過程產生半透明的片基上特別顯眼,因此當手工底片沖洗到可以從沖片罐開罐見光的時候就像沾了一片奶油在膠捲上相當明顯,因此而來的戲稱。
會發生這樣的原因大多數是在西元2000年千禧年之前,台灣的攝影暗房基礎課程學習所使用的手工沖片罐,使用的大多是來自美日或是代工訂單的不銹鋼罐搭配的不銹鋼線盤捲片軸。此種片軸在暗袋手工上片時,需倚賴操作者的手指敏銳度,將膠捲稍作彎曲按照順序由內而外壓入線圈的縫隙中,對於新手來說很容易一不小心造成失誤,將兩層膠片壓入同一個軌道中而導致大塊面疊片,而疊片的地方無法接觸到藥水參與整個沖洗過程的化學反應,以至於感光乳劑還保持原有的樣貌並且呈不規則的形狀呈現。而在沖洗過程也可能因為倒入沖片罐藥水忘了拍打晃動片罐或是拍打不夠徹底,導致不慎附在感光乳劑上的氣泡沒有被排除也可能出現吃奶油的情形,但是氣泡造成的情況通常不會如疊片慘烈。


隨著如英國Paterson等塑膠沖片罐的發明,使用鋼珠摩擦力從外而內帶動上片的塑膠捲片軸的普及,即使手不巧都能夠避免吃奶油。但吃奶油所帶來的驚訝與樂趣,也似乎慢慢伴隨一代人的共同記憶逐漸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