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類比到數位-不可逆之可逆(3) 算法與 AI的致命衝擊?

從類比到數位這篇始於2003年的單元小文章,在映像咖啡顯影這網站中是考古級的存在,距離上篇文章上線的2013年已經11年過去。10年一更,或許更能在趨勢與變化上觀察更全面。

而這10年來攝影影像趨勢的發展變化也不能說不大。首先是工具,手機逐漸成為業餘攝影者的第一台或是唯一一台攝影工具。而手機生產商似乎也借鑑了電腦與相機生產廠商的圈錢邏輯:不斷推出新產品,並且不段聲稱新一代產品硬體規格更好效果更加好讓消費者出錢買單。

然而與相機的差異在於手機攝影結合內部小計算機程式的”演算法攝影”,更試圖將攝影的人為技術門檻降得更低。這個來自早年柯達”你只管按快門剩下的全交給我們”的百年攝影消費市場宣傳邏輯,加之而來隨著連網速度的提升,在這兩年更迎來的另一個變革:人工智能(AI)。


無中生有:擬真圖像演算生成

成為繼奈米之後股市炒作的高科技改念代名詞的AI,自然而然地被過度神化。由於演算法攝影存在手機攝影多年,些許當今新推出的手機,也任意地將影像處理軟體的演算法功能誇張成AI效果以尋求商機。而本文的重點不是在細究算法攝影與AI的差異與神經網路圖像晶片,而是把兩者合在一起看:它們究竟除了畫質提升這種基礎任務,還影響了攝影者什麼?

首先,在11年前我在這系列文章提出數位與類比攝影的”何不攜手共進”概念,在這邊有了充分的發揮空間。舉例來說,老照片修復與數位化,在PS出現後只是由白圭筆進化成滑鼠數位板,但依賴的還是手工操作。而現在,可以直接透過AI或算法,將破損有瑕疵的影像還原或精緻化。對於影片處理的效率更是驚人。

左:漏光的120負片 右:經過AI快速修復的結果

上圖是筆者在使用120彩色底片在陽光下因為插拔底片盒片插導致的漏光。在多年前這就是一張報廢的遺憾照,但如今AI 一鍵不著痕跡快速修復,即使細看修復之處與真實有所差異。但當”攜手共進”發展至此,原本不可逆的感光材料漏光卻已經成為可逆。

把瑕疵的影像部分透過所謂”AI”引擎無中生有的生成影像丟失的部分,這僅止於AI或算法在圖像的運用的諸多方式之一。


攝影真實的徹底覆滅

早在手機廠商開始強調AI功能之前,最受大眾消費者歡迎的攝影功能無非是美肌美顏與瘦臉之類的”自欺欺人”人像模式。這類算法邏輯源自於肖像攝影師常用的後製修圖技術,算法將之移植到手機APP。自此開始,底片攝影時代”攝影真實”的印象已逐漸被人們遺忘。照片不論作為”證據”或是”見證”,會讓人毫不懷疑影像真實性?”攝影真實”已不可能是鐵板一塊。

然而AI算法的無中生有,即便是當今仍有不少破綻,正在畫質與生成品質上逐漸追上業餘或是職業攝影者使用高畫質攝影工具所拍攝的影像成果。因此,在網路社交平台上對於照片的”辨偽”,各種”類詐騙”美照常常成為討論話題,因而些許平台也開始要求AI生成的影像必須進行標註。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軟硬體技術以及網路頻寬的升級,高品質無中生有的影像,包括影片視頻都會開始大量傳播滲透到人們的視野。這中間會牽涉到諸多倫理問題:舉例來說,怎樣的生成影像才算是對公民與社會有不良影響?國家機器為了統治方便或是認知作戰,透過AI呈現的影像抹去原本的歷史敘事大量”創造”原本沒有的事件是可以的嗎?(AI的網軍用途)。影像的工具化特質更利於思想滲透,在這個世界走向多極的戰爭年代恐怕是更多出現各種違背倫理道德的用途,而對於小老百姓的最佳解方就是,對影像保持懷疑,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看到各種螢幕內的影像,而更多相信自己親眼所看所接觸到的世界,讓一切重回到靈光消逝之前,如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言,那雙親眼看過拿破崙的雙眼。


歧”義”點與終結者

關於這類AI話題常常讓人聯想到我小時候那部好萊塢電影”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 1984)“,內容講述AI與人類的戰爭。該部影片原名直譯是”終結者”,更多的寓意其實是AI將作為”人類終結者”的存在。AI的確可以作為人類各種效率提升的好工具,然而是否會被AI反噬這也取決於人類的內心是否能堅定保持單純與良善。即便是在這個處處充滿用良善的糖衣包裝,卻往往有著邪惡動機的影像世界。

對於攝影影像的製作與使用,甚至於影像的意義與價值,隨著AI工具的普及化,攝影行為與照片拍攝不會面臨”終結”,而是將徹底地發生變革。攝影的意義與價值,將來到一個歧”義”點,這是肯定的。而個人作為影像創作者來說,我更傾向於,在有著自己喜歡光線的日子,拿著底片相機,出門按幾張快門,這也是能真正接觸世界,遠離所有手機電腦電視螢幕的方式,也是我自己保持單純的方式。

或許你還有更好的方式,對吧?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