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映像咖啡顯影的評論單元已經一年沒有心的稿件了。在經歷了約兩年的雜誌專欄撰稿後,這段時間站長一方面由於教學和創作的時間佔了主要的生活中心,另一方面也需短暫沉澱一下,於是在評論文稿上就懈怠了。在這邊先向本欄的長期讀者說聲抱歉。
而近日柯達 (Kodak) 公司的新聞在農曆年前後頻頻出現在大眾媒體中。而本站映像咖啡顯影的開始建立亦在數位攝影開始成長茁壯的年代,不少老讀者都是從類比銀鹽攝影開始進入拍照的樂趣的。因此,做為一個小小的攝影藝術平台的本站,有必要在此為這蠻重要的事件作些註解,也給在攝影專業領域或是創作領域努力的朋友們,作一個思考和未來運用上的參考。
一個時代的終結?
在柯達申請破產保護之後,大部分的人們都把焦點關注在”破產”兩個字上。對於柯達獲得花旗銀行9.5億美金(約285億台幣)貸款重整,以及去年感光材料事業還成長了20%的營收這些正面消息倒是未有所聞。倒是柯達卻很有趣地馬上在此時宣布停產旗下的專業正片。很難叫人不聯想到這個柯達帝國已經註定要走向亡國的一途。
已經看到諸多新聞與網站已經在此時開始為柯達蓋棺論定或是評論功過了。然而就算柯達經營錯誤的事實擺在眼前那又如何?多少撰寫評論者是像筆者一樣還在使用類比感光材料的呢?恐怕很少。先不管產業為何,只要是一家資本主義結構(需要產生供給,供給產生利潤)所建立起的企業,不管產品再好,只要需求減少市場不買帳,就會可能有倒閉的一天。更何況食指浩繁的跨國企業,包袱甚鉅呢?
當然,數位的表現和品質以及效率上的優勢,人們的確可以說底片時代已經終結了,因為多數人的市場已經如此決定。或許這就如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編修的,中華民國史上聲稱:中華民國已經於西元1949年亡國一樣,即使中華民國還剩下台灣島上的不到一千萬人認同。當市場撐不起一片天,靠市場興起所成就的跨國資本企業也只能趁早收收了算。
或許,柯達聲請破產保護可以視為在資本主義消費市場上類比感光材的結束,但是並不代表底片時代的結束。換言之,要靠類比感光材料支撐營利在非主流的市場下只會越來越艱難,底片不死,只會越來越貴而已。
類比焦慮
即使是商業市場上數位已經是主流,此時此刻仍有幾類族群尚刻意在使用柯達底片產品的,主要包括:少數商業使用者、中大片幅藝術創作者、Lomography 玩家……等等。大部分面對的狀況多是產品越來越貴,選擇越來越少,品質越來越差。比如說Herman 接手後的 Ilford 維持在英國的生產品質,單價卻一直暴漲;Lupus 接手後的 Agfa Apx 系列雖然拍攝上差異不大,但整體包裝和細節已經沒有當初在德國生產的精緻度;復刻後的寶麗來品質穩定度則是讓原本的愛用者頻頻搖頭……。在目前全世界只剩不到10家針對消費市場的感光材料廠來說,幾乎看產地就知道是誰產的,代工狀況也時有所聞,品質已跟品牌關係越來越遠。
對於底片使用者的觀察筆者還是堅信幾年前撰寫的”底片優越論”乙篇文章並沒有錯,因此不再贅述。但是當年柯達並沒有當今的危機,類比焦慮的狀況也不如當今明確。筆者在這裡指的類比焦慮意思是,底片用戶已到了面臨抉擇的時候(富士用戶都嘴巴上說沒差,心裡怎想呢則不得而知)。這點特別反應在台灣離譜的零售市場生態:在台灣,即使在有的通路還在安撫底片使用者柯達仍會繼續出品底片並且調漲有限,有的網路賣家卻把120規格的 E100vs 正片悄悄從單價165台幣漲到200台幣一捲好發最後的時機財(用戶幹麻不去考慮買富士 RVP 呢?)。
對於把底片當成時尚玩意的族群來說,少拍幾捲沒什麼影響,就像沒錢去下場打高爾夫也可以考慮去打打網球一樣。但是針對藝術或是商業使用者,商人的耗材暴漲作法只會加速轉向用戶而已。當今相紙大多已採輸出處理,現在的後製而言幾乎都仰賴數位,若將底片掃描成數位檔案後採用 RAW 顯相的方法,只要圖檔裡面曝光時有涵蓋足夠的細節,要將畫面轉成高彩度、高對比….等等的正片風格根本只是彈指之間的事情。因此,彩色負片掃描後一樣可以做到正片和精緻黑白的視覺效果,反之卻無法達成。或許有人仍堅信數位無法長曝,但早有技術能克服。對於筆者而言,尚在使用底片主要有兩個原因:買不起中大片幅的價值台幣百萬的數位機背,以及早已習慣的作業流程和已掌握好的底片調性。
底片成本追高,當中片幅數位機背像素破億的時機,或許剛好是數位機背廠商可以吃下這塊非商業領域中大片幅的底片用戶的時候了。個人認為平價數位機背的出現或許只剩時間問題,當然,如果純就感情而言,個人還是喜歡底片多一些,以後有時間有專題需要拍類比不如就自製一些火綿膠玻璃版吧。
或許攝影本身就是矛盾,但每個人都有選擇權。即使逆潮流而行,仍可以選擇不當資本市場的下的冤大頭和傻瓜,只要願意去充實足夠的知識,類比焦慮就不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