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開心時拍照(我開心所以我拍照),也有的人拍照就會開心(我拍照所以我開心)。前者試圖把感情情緒能夠透過照片留下為證據;後者本身對他而言拍照就是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前者某一天不開心了,可能就不拍照了;後者連續幾天沒照可拍,馬上就會不開心了。
有些開心時才拍照的人會認為,那些只想拍照的人腦袋理想的只是休閒娛樂的事情,是不務正業的,因為拍照對他們言不能當成”正業”。有拍照才會開心的人認為被誤解、被阻礙夢想了,其實只是兩種對攝影價值觀不同又無法溝通造成。若是然而前者的人多,後者的人少,所以攝影的主流價值就變成休閒娛樂的附屬品了。因此許許多多的攝影課程,如果不塑造開心的出遊環境,就好像不叫做攝影課程,攝影老師因此變成導遊領隊了,雖然可能最初這位老師本是不拍照就不會開心的人,但是他若長時把時間放在導遊上,而不是拍照上了,若一直這樣,他能開心很久嗎?好的導遊領隊跟拍出好的照片是兩項不同的專業呀。
有那麼些拍照才會開心的人選擇把攝影當成賺錢的職業,有的人拍的很開心,也有人越拍越不開心,有的甚至到自己的休閒娛樂時間和假日連相機都懶的帶了。仔細探究為什麼明明擁抱自己的生命熱誠所在的人會變的不開心,原因大致是拍的主題重複性多了,客戶的要求內容大約就是那幾項了。當一個攝影人變成重複生產圖像的機器時,自己的存在感已經消失了,無法做自己又怎麼開心的起來?這時候開心才會拍照的人大概可能又會說:早說過啦,那不是”正業”。
攝影是件難以定型的複雜科學技術藝術行為思考。你把它當作什麼,它就有可能是什麼。每一個人都可以拍照,但是它也是牽涉到主體性的。當一個人過的不像人的時後,你要他拍什麼好照片呢?自拍成立粉絲頁私人募捐在台灣還違法咧?所以攝影與情感的第一條件是,得要把自己當人,並且能好好過生活,這樣自然能有時間顧及週遭的美感。就算自己不拍照,也要把幫你拍照的人當成人,照片裡面才會有人文的價值。若你把幫你拍照的人當機器,只會得到死板板的照片。
究竟是我開心所以我拍照,還是我拍照所以我開心?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嗎?拍照一定得跟開心有關係嗎?一張照片裡的心境相當複雜,可以有正面與負面的情感出現。喜怒哀樂的心境都不能拍照嗎?當然可以。任何的情感當下都有拍照的價值,因為感情能賦予照片意義,而這個意義,從來不是只有開心就夠了。
所有心境都有其價值,所有感情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