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高美館官網
展出時間:2011/1/24-4/10
展出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關於本展
攝影科技的發展及其同時具有的即刻性與延遲性,讓人類得以突破視覺認知上的物理限制,也無限延伸了視野的時空。此種影響之強烈,除了改變人類的觀看習性,更滲透到人類的心靈意識,並能夠改造其思維與概念,也因此,攝影除了服務於原初的紀實功能,更已成為藝術創作上一種極具表現性的優越媒材。
以攝影作為藝術創作的媒材,在當代藝術的發展中已有相當的歷史,也已拓展出具份量的可見度與重要性,隨著影像的數位化發展、攝影科技的精進以及器材設備的完善與易於取得,攝影藝術除了發展創新的表現手法與形式、融合多元媒材、介入多方領域,也啟發了人們對「觀看」的重新認識與人文省思。
2010年底甫落幕的香港攝影節,作為城市的重要文化活動舉辦得隆重而盛大,正體現著攝影所具有的時代特質。其重點展覽《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在暌違1994年具里程碑意義之《中、港、台當代攝影展》十六年後,再度於香港藝術中心展出。近二十年來,亞洲各地分別在不同的時點經歷了高速的發展期,特別是中、港、台、澳兩岸四地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有著各自的劇烈變化,也敏感地牽動著相互的發展,這對攝影藝術的發展無疑有著巨大的激盪與影響。因此,這次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台,讓參與者得以在當下的時空,彼此交流攝影藝術在各地的發展演進,也讓觀察者得以從時間的角度,對照著十六年前的那場「破冰」盛會,觀照攝影所能涵納的變化能量。
誠如台灣區策展人周慶輝所述:「當時台灣正面臨解嚴後社會底層能量的巨大動盪,給予紀實攝影充足的養分,所以台灣參展作品大都以紀實攝影為主,當時參展的創作者大多在媒體工作,故大多為攝影師身分。……這16年來,兩岸四地的文化、經濟、政治都與當年有極大的差異,攝影也逐漸成為藝術中不可或缺的表現形式。由於價值觀的變遷與技術的革新,台灣作品在美學形式上也更為多元,創作者的身分已不只是攝影師,更應稱之為藝術家。」而這正是本館辦理此展的緣由:繼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的交流展出後,再聚焦於台灣的藝術家,從這十位跨越不同世代的藝術家以及他們手法題材各異的藝術創作中,探看十餘年來台灣當代攝影所積澱出的一些獨具風格樣貌,以及從其中顯影出的一些台灣故事光景。
這些藝術家成長於台灣、生活於台灣,其自身閱歷或觀感都是一則則屬於台灣的故事。藝術家所想訴說的感性故事、所要表達的抽象事態,透過其作品的特殊表現形式成像於觀眾的視網膜,進而得以顯影於觀眾的心目之中。例如:
鍾順龍的〈文明風景—里程碑〉系列、陳伯義的〈窗景〉系列,將現實中的人為環境表現為超現實的無人景觀,陳述出文明變遷、破碎鄉愁的故事;
林玉婷與陳宛伶的系列創作,從個人無以名狀的情緒中解析出具象的元素,而得以表達甜蜜居家、游移時空的故事;
姚瑞中〈解放台灣行動〉系列、〈天下為公行動-中國外的中國〉,將政治舞台轉化為遊戲機台,人類政治史上某些荒謬場景的故事隨即浮現;
陳順築〈記憶的距離〉系列,以失焦的紀實照片與自然成形的透明凝膠,引出記憶的吉光片羽,如詩地訴說著有關描摹記憶的故事;
周慶輝〈「野想」—黃羊川計畫〉系列、吳天章〈懾‧相〉系列,將「照相」行動發展成「造像」運動,人像的拍照透過精心的安排,成就想像的創造,而有了關於捕捉夢想的故事與震懾靈魂的故事;
侯淑姿〈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系列,以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對話」與「對望」的並置,來傳達異國婚配的人生故事;
陳界仁〈路徑圖〉與〈加工廠〉錄像作品,以劇場式的場景與演出鋪陳、全景與特寫交錯的沉緩運鏡,掌握議題的聚焦,無言而深刻地詮釋著有關權力落差的故事。
高雄市立美術館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每週一、除夕休館)
電話:(07)5550331
傳真:(07)5550307
地址:804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