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與手機的攝影競爭:誰最終能笑傲江湖?


隨著手機這樣的行動裝置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樣龐大的商機所帶來的競爭,逐漸讓手機製造商為了市場,從滿足需求走向創造需求。與此同時,手機所自帶的攝影功能成為了兵家必爭的重點項目,而在2020年初終於達到了像素破億的硬體規格。早年過於關注攝影功能而被揶揄的少數『可以打電話的相機』,竟然也成為了市場主流。那麼,真的選了一台規格頂標的手機,就不需要相機了嗎?手機和相機在攝影功能上的競爭,究竟誰最後才能笑傲江湖?本文試圖用簡單的思辨,來探究這樣的攝影器材現象,以及行銷上究竟是走什麼樣的套路。

一管牙膏大家輪流慢慢擠

自從2019年手機進入破億像速的時代開始,對應的是數位單眼相機和微單眼的銷量下滑。可以理解的是既然成相工具早已輕薄短小如手機,那又何必再背個那麼重的相機出門?然而,如果稍微對比一下手機廠商的攝影功能”升級史”,竟然與數位單眼如此雷同:簡單說就是規格擠牙膏。像素數字一代比一代高一點、低源光高感光度的表現一代又比一代好一點……,如出一轍地如同當年數位單眼的換代。

然而創造需求,推陳出新刺激市場,這何嘗不曾是攝影資本主義巨獸,老柯達最擅長的?著名廣告上的一句你只管按快門,剩下的交給我們。就把整個攝影領域無縫轉移成為資本主義市場服務。人們可以買更新、買更好的器材,甚至類比年代不斷冒出來的各種讓人嘗鮮的底片,讓攝影作實了中產階級的藝術地位。玩攝影,意味著經濟實力,不停地更新高價器材,也增加了身價的徽章。換代頻繁的各項裝備,何須花時間在好好駕馭器材?

上述的”典範”,如今已經轉移到了”好好陪你兩年”的手機上。對於某些廠商的頂級手機的尊貴指數,竟然也背離了通訊的原始初衷而和攝影規格畫上等號。這無啻是一項成功的行銷邏輯思考:既然人們相信過一次,沒有理由不再相信一次。於是,和知名光學大廠聯名認證鏡頭,從像素數字到高感光度畫質,再到了多鏡頭用來補齊類似單眼相機的鏡頭焦段選擇,輔助用演算法彌補沒有光圈葉片的景深變化,這些一段又一段的擠牙膏過程,就是不斷地暗示人性本懶的弱點:既然手機的攝影功能都這麼強大了,幹嘛還非得揹著笨重的相機出門?

作為生活紀錄和沒有紙本輸出需求的紀錄照而言,或許可以不再需要相機了。如果對畫質控而言也是如此,相機的確應該消失。但是在先天缺乏曝光控制和鏡頭視覺語言的光圈葉片的手機,這裡還有一個短時間爬不過的障礙。不過,個人認為當今手機最大的優勢不光是在照片,而是在動態攝影的影片和視頻拍攝。

動態攝影的關鍵競爭

在手機和相機出現影片拍攝功能前,消費領域的動態影像和影片拍攝攝影機就動輒要三萬台幣以上,遠超過目前不少品牌旗艦手機的價格。然而早年許多家庭買了消費等級的DV之類的器材卻只有用不到10次的窘境。除了孩子出生畢業生日等等特殊人生座標會用用,拿不出來拍攝的潛在原因還包括過高的剪輯軟硬體技術門檻,以及沒有太多分享平台可以和親友連結感情。然而當今手機的攝像錄影功能,甚至已包含了穩定器的效果,讓操作的人已經可以輕鬆運鏡,也有軟體可以直接在手機上輕鬆剪輯,除了拍攝vlog和經營youtube,甚至還有配套讓人有15秒成名機會的社群平台。也就是以消費市場來說,找不出太多理由非得多花那幾萬大洋去買消費等級的cam,動態攝影的門檻已透過手機平民化地讓人驚艷。雖然數位單眼和微單在拍攝影片素材來說畫質還是超越手機,卻也是由於在數位化過程各種故步自封理由導致的動態攝影功能閹割(如:拍攝時限29分鐘之類),才讓有便利性的手機有更多出頭的機會。因此消費等級的攝錄影機和當年傻瓜相機一樣流失大量市場已是必然,而單眼和微單眼為了生存和讓那些願意為畫質而掏錢的市場,各廠會加大動態攝影規格擠牙膏的力度,那怕是明知消費者可能沒有高配的剪輯電腦,也會加快影視規格的進步,和用影片規格的raw格式取代只有log可調光的情況。


個人作為一個影像創作人而言,雖然更多的時候使用相機也不會都去買高攝影規格的手機,依舊對於手機的便利與甚至能夠督促相機規格進步是相當樂見的。自始至終對人們自身對於攝影工具的定義上的分歧:究竟是要去勤勞地駕馭成相工具,或是相信柯達早年的花里胡哨:只要按快門按鈕其他交給器材商,這也決定了人們對於工具的選擇邏輯沒有誰對誰錯。

那麼手機已經讓相機走向死亡之路征服攝影器材這個武林了嗎?其實我們也不妨換個方式來問那些認為手機已經完全可以取代相機的人,當你需要一項攝影服務的時候,能不能接受花錢請來的攝影師只用手機就幫你完成拍攝?恐怕會出現不少在朋友面前不斷吹噓自己手機畫質功能和可以拍得多好,卻又去要求職業攝影師非得拿高階相機吃飯的情狀。這樣的人和言論其實就是和當今的民主社會價值觀雷同:那就是雙標氾濫。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