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戰(Civil War):一部紀實攝影宣教電影,能喚的回卡帕(Capa)魂?


在去年就開始陸續被關注的電影《美國內戰(Civil War)》,已於今年四月上映。然而主流觀眾反應多以”不如預期”來評價這部影片。似乎更多的觀眾想看的是如好萊塢傳統的宏偉戰爭場面因而引發失望。電影上映已久,許多人也已經了解劇情為何,本人也不再贅述,至於為什麼還特別寫篇短評,著實因為感受到這部電影並非如此不堪,換個角度來說,這部電影更像是拍給攝影工作者,和想要從事紀實攝影工作的人們看的。如果您是這兩類相關人士,建議將這個短評看完,如果還沒看過這部電影,有機會也一定要看過一次。


傳承戰爭紀實攝影核心價值的宣教電影

電影的敘事線如其主題一般,美利堅合眾國因為些許原因發生了內戰。而故事的主人公們,則是一群老、中、青和菜鳥攝影師,踏上公路旅程前往華盛頓特區拍攝即將覆滅的政權。由於故事線與公路旅程重疊,因此有部分影評認為”與其說是戰爭電影,倒不如說是公路電影”,雖然這麼說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通常這些影評們還會對這些攝影師”除了拍照甚麼都不做(如:拯救生命)”感到不解。然而在真實歷史中,戰地攝影作為紀實攝影的核心主題,美國南北戰爭的時候由於攝影技術尚未成熟,高速快門動態凝結尚未成為攝影的影像表現方式,因此即便是美國是向全世界同時輸出戰爭和戰地攝影師的國家,並沒有機會拍攝自身的內戰場場面。但是真正奠基紀實攝影與戰爭攝影的核心價值的,卻脫離不了美籍攝影師。

戰地攝影,是和死神一起工作的事業,為此付出生命是常態,其目的是表述沒有機會自我表述的人們,並用人道關懷的精神提醒世人戰爭的殘酷。基於倫理,攝影者即便內心不忍也不能介入發生的事件。從羅柏.卡帕(Robert Capa)1936年拍攝西班牙內戰中彈倒地士兵的瞬間開始,有著更多因此事業陣亡的攝影師。如卡帕的伴侶世界第一個女戰地攝影師格爾達.塔羅(Gerda Taro)於1937年在西班牙內戰的前線上犧牲。即便如此,也由於他們的勇敢付出,這些事件的見證與證據衍伸出的觀點讓人們有了反思的機會。

回到電影,”拼車旅行”的老中青攝影師們的旅程中,最終只有一半的人活了下來。而其中的菜鳥女主潔西在爬過死人堆後完成了蛻變,帶著兩台底片攝影機在隊友的犧牲掩護下完成了最終任務與傳承。不論你信不信現在還能找的到如P3200高感度的黑白膠捲,個人認為這已經是在數位攝影時代對二戰前後揹著好幾台相機的戰爭攝影師們的最高致敬了。


人皆可拍與”西方價值” 的崩解

戰爭攝影作為人道關懷攝影最重要的一支,在無數的攝影師的犧牲,以及許多歷史事件中昇華成為人類歷史的重要人文文件。除了戰爭,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恐慌下流離失所的人們;1970年代日本的水俁市汞汙染…….等等不勝枚舉的諸多歷史事件都有人道關懷攝影師的參與,這種最高道德標準的攝影主題拍攝也形成了紀實攝影領域的”西方價值”。在那個大敘事的年代,攝影師即使拍攝了再勁爆題材,還是得有媒體的刊登,圖片才能有機會傳播出去。然而時代的進步與改變,當今這個手機就可以參與拍攝直發社群影音平台與直播的年代,即便是堅守道德品質與人道關懷的專題拍攝依舊讓人敬佩,也不免迎來變局。

舉幾個例子,在明斯克協議之後到2022年2月前,基輔政權持續向烏東派兵引發的人道危機中,不少前往拍攝的攝影者發現她們的拍攝成果在西方主流媒體被消失,上傳到影音平台則被下架。更有甚者,某個以人道關懷為標竿的圖片社在2021年還在頒獎給拍攝烏東難民的攝影師,到了2022年則是直接政治站隊到原本的對立面。更不用說,當手機可以讓每個人都變成戰爭攝影師時,戰爭災民甚至可能因為拍攝自身的處境導致牢獄之災。這樣的政治取向優於人道關懷,已經徹底崩解了紀實攝影這種”西方價值” 的崇高。

美國內戰這部電影在這時候的出現,恰巧提醒了人們,西方世界正在親手摧毀這些原本固有的價值與美德,那怕是這些價值與美德是曾經由多少攝影師的鮮血換來的。而在大眾閱聽人的視野裡,取而代之的只能是各種早已以意識形態與政治立場為前提的報導,以及影音平台自媒體的各種搏君一笑的段子。美國內戰這部電影如同是為紀實攝影的傳統宣教,但光憑這真的能喚的回卡帕魂?實在是讓人懷疑。除了勇敢,恐怕這世界還需要更多的善良與正直。


最後回到一開始的這部電影的觀眾反映,為什麼那麼多觀眾希望看到的是這部電影更宏大的戰爭場面?恐怕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天下苦美帝久已。那麼你說如果美國真的發生了內戰,邁向世界和平的機率是更高還是更低?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